在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天竺山脚下,有一个充满活力与温暖的“村改居”新社区——山边社区。这里不仅有热闹的夜市、丰富的文化活动,还有一份特别的温暖在悄然传递。
走进山边社区,一家家挂着“幸福餐”标识的餐饮店热情地招揽着食客,操着不同口音的居民们亲密地谈论着社区的点滴变化。这背后,是山边社区通过“融文化、融公益、融生活”实现村企携手、两岸联动的多元融合共建的生动实践。
“幸福餐”香暖山边 爱心汇聚润人心
“我们曾经也穷过,自己淋过雨就想给别人也撑一把伞。”
“这对我们来说只是一顿饭,但对需要帮助的人来说,是生活的希望。”……
“幸福餐”爱心传递活动是山边社区融公益活动的一张亮丽名片。自2024年3月7日启动以来,该活动得到了两岸爱心人士、商家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
就此,爱心之火以燎原之势在海沧区东孚街道遍布开来,一呼百应之下,“东孚爱心商家联合会”应运而生,短短一年的时间,加入爱心行动的商家有餐饮店、超市、驿站、洗车店、教育培训机构以及诊所等各行各业。爱心商家为身处困境的人们提供免费餐食,不仅为困难群体解决了燃眉之急,更传递了社会的关爱和温暖,提升了社区的文明温度和幸福感。截至2025年3月13日,活动已开展一年,共送出爱心餐1344份。
在这些爱心商家中,清真兰州牛肉拉面店的店主马进学的故事令人动容。
马进学来自甘肃省和政县。今年年初,他从堂哥马生孝手中接过了这家已经经营4年的餐饮店。这不仅仅是一次生意的交接,更是一份爱心的传承。
在马生孝经营期间,这家清真餐厅每年都会为来山边务工且生活暂时困难的人送出60至70份幸福餐。马进学接手后,毫不犹豫地接过了爱心接力棒。他诚恳地说:“在国家东西部协作政策的指引下,我们家乡的乡亲们得到了福建的帮扶与支持,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我们只是尽一点绵薄之力,帮助那些在厦门、在山边暂时遇到困难的人。”这份跨越千里的感恩与回馈,在一碗碗热气腾腾的拉面中显得愈发珍贵。
热心公益的烧腊店店主王英吉。图片来源:东南网
“一份幸福餐对我来说只是一份饭,成本也不高,但对那些临时遇到困难的人来说,意义却非同寻常。”同样热心公益的还有经营一家烧腊店的店主王英吉。王英吉来自三明,已经在厦门打拼了20个年头。
从白手起家到打拼出一番事业,王英吉深知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在山边社区启动幸福餐项目时,他第一时间加入其中。回忆起自己初来厦门时的艰难岁月,王英吉感慨万千:“那时候我当学徒,一个月才几十块钱工资,想吃顿饱饭都难。”正是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在外务工人员的不易。如今,他有了能力,便毫不犹豫地回馈社会。他说:“希望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伸出援手,帮助更多的人渡过难关。”
文化交流架桥梁 融合发展焕新颜
山边社区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图片来源:山边社区
在山边社区,文化交流不仅串联起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更推动着社区在多元领域的融合发展,让这片土地焕发出新的活力与光彩。
山边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充分发挥阵地作用,将党的理论、乡村治理等内容融入日常宣讲。工作人员用通俗易懂的方言,把高深的理论转化为百姓易于理解的家常话。
在推动就业和服务外来人口方面,山边社区同样硕果累累。今年3月1日,东孚街道山边警务室旁的大榕树下举办了首届 “警企联盟”企业招聘会,众多企业提供了数百个工作岗位。
“我是江西人,在山边社区住了好几年,以前找工作得四处奔波,现在在家门口就能选岗位,太方便了。”新厦门人小赵开心地说。来自四川的罗先生兄弟在海沧生活多年,在如何让孩子享受更好教育的问题上,海沧区教育局工作人员许晓斌现场热情地为他提供了建议。山边社区“山边好房东”代表李春财则表示,相比去年,山边社区今年增加了2000多位新厦门人,这场活动对大家来说是一场“及时雨”。许晓斌说道:“山边警务室变身招聘集市,将服务前置,既解决了企业用工难题,又面对面解决了群众内心的疑惑。”
在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山边社区还积极引入国企参与共治共管,聚焦城中村公共设施、环境运维管理难题,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让社区环境焕然一新。同时,盘活社区资源,打造山边公园、夜市一条街等公共空间,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社区还探索“村企共建”模式,与周边企业紧密合作,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打造“15 分钟便民生活圈”,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通过“融文化、融公益、融生活”,山边社区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供稿:福建省委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