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是广西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历经岁月沉淀的深厚底蕴,更是这座长寿之城熠熠生辉的生命底色。寿乡儿女齐心协力,共同书写了属于每个人的文明答卷。
巴马瑶族自治县立足自治区党委赋予的国际长寿养生旅游胜地、广西大健康产业龙头基地、深圳巴马大健康合作特别试验区战略定位,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持续推动文明培育深入人心、文明实践深化拓展、文明创建提质增效,走出了一条文明城市创建与高质量发展互促共进的特色之路。
巴马瑶族自治县县城全景。
党政担当、干群合力与全民参与共同绘就了巴马蝶变图景。
在寿乡市场现场规划210个标准化摊位,在老旧小区改造现场蹲点调研,推动“飞线”整治、楼道亮化等250余个民生问题“销号清零”……
巴马通过构建县、乡、村三级责任体系,细化501个网格责任区,实现“县领导包片、责任单位包格、网格员包点”的精准治理,有效解决占道经营、乱堆乱放等城市治理顽疾,让文明创建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民心工程。
100多个单位、1万余名党员干部化身“文明先锋”,城管执法队伍焕新市容,公安交警守护出行安全,住建系统改造背街小巷,工信系统整治小区线缆,市场监管系统推动商户落实“门前三包”。
“部门联动、全域攻坚”态势掀起了全民参与热潮,5.3万名志愿者组建776支志愿队伍,形成“每5个巴马人中就有1名志愿者”的浓厚创建氛围。从“袖手看”到“动手干”,30万干部群众用行动诠释“巴马是我家”的深情。千余次志愿服务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600余场“文明积分兑换”“知识竞答”等活动吸引8万人次参与,“新巴马人”参与环境整治300余次,432条群众意见推动问题清单转化为“幸福答卷”。
在巴马盘阳河畔,道德力量、文化传承与时代新风共同铸就了坚韧的文明风骨。
从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李建良24年照料特殊家庭,到“中国好人”杨彩春45载赡养孤寡老人,再到河池市道德模范唐旭胜扎根大山助学,500余名各级榜样构筑起“好人矩阵”。
年均200余场德育实践活动开展,2万余名干部群众在“道德讲堂”聆听事迹,3万余名中小学生在革命纪念场馆感悟家国情怀,文明基因融入寿乡人民的血脉。
从出台星级小区、楼栋、文明商铺评选办法,构建“培育选树-学习宣传-帮扶礼遇”闭环体系,到开创“五位一体”农村信用体系,构建“文明积分-信用评级-金融赋能”闭环实践,巴马让“文明有价、德者有得”成为现实。
同时,巴马推行移风易俗“五个统一”工作法,推动109个行政村(社区)修订村规民约,让婚丧嫁娶回归本真,书写了文明进步的时代注脚。
文明创建,一头连着城市发展,一头系着民生福祉。
曾因占道经营被劝离的摊主韦丽花,在“柔性劝导”下实现月入4000元,全县1200余户商户安居乐业。5.1万居民告别老旧小区“蜘蛛网”,3000个新增车位解决“停车难”,背街小巷完成沥青铺设与路灯亮化。“光盘行动”“垃圾不落地行动”成为新风尚,城区三大农贸市场完成“白改黑”,为群众筑牢“菜篮子”幸福底色。
巴马出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为长寿资源、饮用水等生态保护筑牢制度防线。持续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县森林覆盖率提升至79.19%,空气、水源质量显著提升。
从精细化管理向智慧化升级,如今的巴马,变的是城市颜值与气质,不变的是“寿乡人民为寿乡”的如磐初心。
供稿:广西壮族自治区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