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推进人民城市建设的动力所在。日前,海南省三亚市委八届九次全会提出,努力在交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份答卷上取得新突破,不断丰富高品质文化供给和繁荣文化市场,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自贸港故事、三亚故事。
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三亚开幕。(资料图)
城乡携手共进,奏响协调发展乐章
在三亚崖州区的梅山大社区,居民李女士真切地感受到了生活的便捷。“现在办事太方便了,不用跑远路到区里,直接在大社区就能解决。”办理完新生儿落地参保的居民李女士笑着说。
如今,在梅山大社区,通过导入优质资源、完善基本保障、鼓励社会多元参与、实现全民共享共建,致力于打造以“15分钟”路程为半径的生活圈、服务圈,为居民构建了一个美好的生活“幸福圈”。
梅山小学学生在崖州区梅联社区角头鼻海滩参与第五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主视觉海报拍摄。(资料图)
让民生幸福触手可及,这是撤镇设区十年来,三亚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缩影,走出了一条具有三亚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三亚市首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在抱前村落地,标志着三亚农村集体土地入市破冰。抱前村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和美乡村建设,打造的初心莲池省级共享农庄年营收近300万元,成为三亚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先行先试”的样本,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有效导入产业,助力产业升级。
协同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更强劲。三亚坚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通过土地租赁、合作分红等方式,打通社会资本进入农村的渠道,打造“一村一品”,有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赤田水库是三亚重要的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但水资源量89%来源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
依托三亚经济圈一体化工作机制,三亚和保亭携手开展赤田水库流域综合治理,探索出“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跨区域生态保护补偿新机制,也为全省流域治理、生态保护补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六水共治”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优势互补,区域发展的平衡性不断增强。作为三亚经济圈建设的“领头羊”,三亚与各市县加快推动规划共绘、设施共联、市场共构、产业共兴、品牌共推、环境共建、空间共享,在重点规划方案、重点工程项目、重点制度创新、重点合作交流等方面均有所突破,统一规划的“引领效应”、制度创新的“乘数效应”、重大项目的“带动效应”、区域协作的“叠加效应”逐步显现。
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日前,三亚市天涯区红塘村的符亚保忙着给孩子筹备周岁宴,了解这一情况后,村委会工作人员提前来到他家中,讲解酒席简办的村规民约。
大德敦化,小德川流。“我们几乎每天都要下村宣传,村民们也很配合,大家也都理解大操大办劳民伤财,像去年我们村的红白事都是简办的。”天涯区红塘村相关负责人表示,村里不仅成立了红白理事会,还通过道德红黑榜、道德评议会、积分制治理等形式,积极倡导村民移风易俗,逐渐改变了旧观念。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两大关键要素。
要实现共同富裕,不仅要使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富裕,还要使其精神生活富裕,只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实现了协调发展、共同进步,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全方位、多层次的共同需求。
在吉阳区卓达大社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为前来办事的社区居民热情服务。(资料图)
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4年,三亚GDP年均增长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5.1%,货物贸易进出口年均增长30%,服务贸易进出口年均增长17.6%,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60.2%。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不断夯实三亚“挑大梁 当先锋”的物质基础。
加快三亚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基础,也离不开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
2024年11月,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成功举行。通过成功办赛和城市发展一体推进,三亚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城乡面貌、社会文明和治理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达到了“办好一次会,提升一座城”的办赛目标,进一步彰显了三亚作为国际旅游城市的文化包容与多元魅力。
精神文明日益繁荣,为三亚“挑大梁 当先锋”提供坚实人文支撑。近年来,三亚坚持守正创新,聚焦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力深化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着力增强学习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鹿城大地落地生根、深入人心。崖州民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远来创新形式,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崖州民歌,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党的声音随着悠扬的曲调传遍乡村角落。
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结合“十五五”规划编制,2025年三亚将编制实施好城乡发展规划,巩固“多规合一”成果;统筹全市城乡功能布局、设施建设和资源配置,形成各区一体、城乡协调、内快外畅、错位发展的现代城市新格局;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持续开展城市品质提升三年行动,加快建设“宜居、韧性、绿色、智慧、人文”城市;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原则,因地制宜发展乡村富民产业,做精做优“土特产”文章,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深化三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战略,推进规划共编、设施共联、市场共构、产业共兴、品牌共创、环境共建、成果共享。力争在城乡共同繁荣和区域协调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全力建设世界知名宜居宜游宜业热带滨海城市。
博后村民宿独具特色。记者 李学仕 摄
当三亚博后村的民宿老板用黎锦装饰客房,当返乡青年在直播间卖起热带水果,当七旬阿婆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学会扫码点餐……三亚的城乡融合故事里,每个人都是书写者。
打造全省城乡协调发展和两个文明提升样板区,不仅是地理空间的缝合,更是发展逻辑的重构;不仅是经济数据的增长,更是人文价值的提升。在这里,国际化都市的活力与乡村田园的诗意将交相辉映,物质丰裕与精神充盈会同频共振。
青衿之志,履践致远。三亚将常态长效开展文明创建,不断提升居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保护好运用好传承好三亚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海洋文化、民俗文化,深入挖掘崖州文化、黄道婆文化,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发展影视业、文物艺术品拍卖业以及文创、动漫、游戏、时装等产业,努力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份答卷上取得新突破,不断丰富高品质文化供给和繁荣文化市场,探索建设展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窗口。
供稿:海南省委文明办 三亚市委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