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肇庆:融合历史文化 创新未成年人德育实践-中国文明网

广东肇庆:融合历史文化 创新未成年人德育实践

发表时间:2025-08-20 来源:中国文明网
字体:
打印:

  2025年以来,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聚焦价值引领、环境净化、关爱保护等重点工作,健全机制、整合资源、搭建平台,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迈上新台阶。

  深化主题教育 推动思想教育走深走实

  为提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高要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助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全区84所中小学校将“五史”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厚植学生爱国情怀,深入开展“强国复兴有我”“升国旗仪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主题教育实践活动410余场,同时开展经典诵读展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雷锋志愿服务等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主题教育实践活动340余场。

  此外,高要区着力打造未成年人品牌项目。多部门联合举办高要区第十四届“雄才杯”少儿书画大赛,擦亮“雄才故里”品牌;开展“彩虹计划·精彩假期”活动,采取“部门+镇街+社区+学校”模式,在南岸街道5个社区开展25场活动,受惠青少年达700多人,让社区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第二课堂”。

  “彩虹计划·精彩假期”2025年未成年人暑期进社区活动走进文峰社区。广东省文明办供图

  为提升未成年人文化素养,培养良好阅读习惯,高要区深入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抓住“4·23世界读书日”、知识产权日等关键节点,在区明珠广场举办“书香高要·阅享未来”2025年肇庆市高要区全民阅读志愿服务便民集市暨版权保护宣传系列活动。区人民检察院在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基地开展普法教育课,介绍“绿书签行动”内容,倡导正版阅读、绿色阅读、文明上网。

  同时,加强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开展“开学第一课·法治进校园”“民法典宣传月”等主题活动128场,利用宪法宣传周等时间节点开展诚信教育、法治宣传教育255场。全区各单位利用“六一”国际儿童节开展“童心向党·快乐我成长”等活动,走访慰问困境儿童60多名。“清明网上祭英烈”主题活动期间,各学校通过校园网、微信等平台组织学生向英雄烈士鞠躬、献花、留言等超8万人次。

  高要区司法局在南岸街道文峰社区活动室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专题宣讲活动。广东省文明办供图

  创新管理举措 完善校园管理格局

  高要区加强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举办班主任专项培训4场,累计培训班主任2000人次;联合团高要区委举办首届学校团干部、少先队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决赛,评选出区级优秀团干部10名、优秀少先队辅导员14名。

  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培训B证教师750人,组织专业心理健康教师跨校宣讲27场、市级教研3次、区级教研5次,与肇庆市第三人民医院签订合作协议加强医教合作。印发《肇庆市高要区中小学校教育惩戒规则指引(试行)》,保障学校、教师依法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

  聚焦阵地建设 夯实立德树人基础

  校园内,宣传栏定期更新主题展板、课间校园广播、电子屏滚动励志格言,共同构筑润物无声的育人环境;校外共13个单位成功申报市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2025年第二季度,共有64所中小学校组织25000多名师生参与研学实践。

  全区已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84所,各学校发挥优势创设地方特色活动项目课程,如回龙镇侨光小学的舞龙项目、新桥中学洋篮创意项目等,既丰富学生活动内容,又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线上方面,区教育局强化新媒体阵地建设,打造“掌上家长学校”,通过“高要教育号”平台制作上传家庭教育微视频及精品文章98期,超26万人次浏览阅读。

  强化协同联动 优化校园周边治理

  高要区扎实开展校园安防建设,巩固提高“四个100%”成果,加强“三防”建设,实行入校验证、登记制度。区委宣传部联合区教育局、区委政法委、市公安局高要分局等部门多次开展校园及周边环境集中整治专项行动。17个镇(街道)联合全区中小学校、幼儿园开展34次集中整治,累计检查饮食店203间次、书店52间次、小卖部113间次、文具店191间次,排查安全隐患和不良经营行为,提升综合治理水平。

  加强网络保护 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高要区通过广播电视、电台、报刊等平台滚动刊播关爱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公益广告,利用“高要发布”“文明高要”等网络平台宣传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经验做法。同时,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监督检查,深入开展“净网”“护苗”等专项行动,排查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上乱象,依法打击网络有害信息和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违法行为。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长期系统工程,任重道远。高要区将持续发力、创新举措,不断提升工作水平,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让每个孩子在阳光下茁壮成长,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供稿:广东省文明办

【责任编辑: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