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暑期兴趣课堂在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拉开帷幕。活动以“缤纷假期 益童成长”为主题,通过丰富多彩的非遗体验课程,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在劳动协作中收获成长快乐。
本次课程为期一周,涵盖13项特色内容,其中羊皮筏子制作与古法拓印两门非遗技艺课程,为辖区孩子开启了兼具趣味与文化底蕴的暑期体验。
在劳动中感悟千年智慧
早晨的课堂上,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师生带来首节课程《神奇的羊皮筏:跟着古法学“造船”》。授课老师从黄河岸边的古老运输工具讲起,娓娓道来羊皮筏子的起源:“早在秦汉时期,先民们就用羊皮囊充气扎成筏子横渡黄河”,再到不同朝代的形制演变,一个个生动故事让孩子们听得入迷。
同学们在“缤纷假期 益童成长”非遗体验活动课堂上制作模拟羊皮筏。甘肃省文明办供图
制作环节中,志愿者备好模拟羊皮囊(气球)、线绳、木棍等工具。“先把木棍搭成‘井’字,接口要扎紧哦!”志愿者俯身为孩子们示范固定框架。有的孩子力气小,绳子总系不牢,志愿者便握着手一遍遍演示“十字结”打法;有的对充气后的“羊皮囊”充满好奇,志愿者耐心讲解密封原理,再协助固定在木架两侧。
孩子们手中的迷你羊皮筏子虽显稚嫩,却凝聚着专注与努力。当“小船”稳稳“浮”在“河”面时,骄傲的笑容在脸上绽放,教室里满是“我的比你的大”“你这绳子绑得真好看”的欢快讨论。这门课程让孩子们既了解了黄河文化的智慧结晶,又在协作中锻炼了动手能力和耐心。小小的羊皮筏子,承载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敬意与对劳动成果的珍视。
在墨香中传承文化根脉
午后的非遗课堂,老师带领孩子们走进《古法传拓小课堂——非遗技巧初体验》。“拓印就像给文物‘拍照片’,几千年前的甲骨文、石碑文字,都是靠这门手艺保存下来的。”他一边展示拓印成品,一边讲解宣纸、墨汁、拓包的使用诀窍,“力道要匀,速度要稳,字迹才能清晰‘跳’到纸上。”
非遗技艺体验课上的古法传拓小课堂。甘肃省文明办供图
实践环节,志愿者分工协作:有的在碑刻模板上涂匀墨汁,轻轻铺上宣纸;有的握着孩子的手指导握拓包,“像给小猫咪顺毛一样轻轻打圈”;有的及时补充墨汁,提醒“墨不能太多,不然会晕纸”。
起初,不少孩子的拓品或图案模糊,或宣纸破损。但在反复指导下,他们渐渐掌握要领。“我成功啦!这个‘福娃’图案好清楚!”一个男孩举着作品跑向老师,宣纸上的“福娃”虽显毛躁,却透着古朴韵味。孩子们互相“取经”,有的发现“斜着擦墨更均匀”,有的总结“铺纸不能有褶皱”。这门课程不仅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非遗技艺,更体会到坚持与细致的重要性,在心中种下文化传承的种子。
开展“缤纷假期 益童成长”非遗技艺体验活动,充实小朋友们的假期生活。甘肃省文明办供图
这堂别出心裁的非遗课,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触摸历史,在亲身体验中感悟文化。羊皮筏子课程培养了协作精神和劳动意识,古法拓印则让他们在墨香中感受非遗魅力,初步掌握的拓印技巧成为连接古今的纽带,更激发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此次暑期课程还涵盖舞蹈、音乐、国学、机器人编程等多元内容,为孩子们提供广阔的学习成长空间,让他们既收获知识,又接受文化熏陶,更体验成长的喜悦。
供稿:甘肃省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