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合肥7月10日電(記者王立武、程士華)“水來得太快了,轉(zhuǎn)眼間房子就被淹了。”安徽宣城市沈村鎮(zhèn)中學安置點83歲的何中石老人告訴記者,1983年以來,今年的水漲得最快、來的最猛。
7月9日下午,記者驅(qū)車繞道60多公里,穿過崎嶇山林小道和洪水漫過的圩堤,終于到達因水災多處道路阻隔的宣城市宣州區(qū)沈村鎮(zhèn)。受長江支流水陽江持續(xù)高水位浸泡影響,宣城市2個萬畝圩口、19個千畝圩口近日相繼漫破,其中包括沈村鎮(zhèn)范圍內(nèi)周村圩、魏村圩、楊星圩、雙橋聯(lián)圩等四個圩口。
截至8日早8時,沈村鎮(zhèn)共轉(zhuǎn)移受災群眾9613人,雙橋聯(lián)圩的勝利村、太陽村、雙塘村三個村的群眾被安置在城區(qū),其他受災群眾被安置在沈村中學、沈村小學、沈村幼兒園等三個安置點上。
“洪水很快漫到家門口,家里的東西來不及轉(zhuǎn)移。我抱著電視機拉著老伴就趕緊往高處撤。”和何中石同住一屋的丁家祥說起當時的情景,仍心有余悸。
“1996年洪災時,房子倒了。這一次,房子又被泡在水里?!痹谏虼逵變簣@安置點,楊星村村民沈愛玉一邊幫助同住在一間教室的其他老人整理鋪蓋,一邊告訴記者,她住在安置點5天了,政府每天每人發(fā)1斤米,油也是政府送來的,還有醫(yī)生和護士駐點?!捌鹣炔幌氤冯x,舍不得家。水不斷猛漲,村干部挨家挨戶動員大家撤出來?!?/p>
沈愛玉說,現(xiàn)在的房子是1999年水災后新蓋的。自己最擔心的是一層已經(jīng)被泡在水里的房子,臺風來了能不能扛得住。她現(xiàn)在每天都悄悄地劃著小船回到圩中央,繞著自家的房子看一圈。住在安置點,政府樣樣事都為村民考慮得周全。沈愛玉說:“國家這么大,受災的人這么多,不能都指望著政府。盼著洪水早日退,得趕緊回去搶種小麥。今年收成沒指望了,明年麥收過后就能稍稍緩過來。”
走過三個安置點后,記者跟隨沈村鎮(zhèn)副鎮(zhèn)長羅木生來到鎮(zhèn)政府。剛進院子,迎面遇見丹桂村村民駱良清。駱良清家就住在7月初漫破的楊星圩。他說:“10畝待收西瓜、兩畝泥鰍池、20畝魚塘、3畝桂花苗,本錢就花了7萬多元,一破圩全泡湯了!?!?/p>
沈村鎮(zhèn)黨委委員姚楠介紹,7月4日破圩后,駱良清主動要求鎮(zhèn)干部安排自己當義工。像老駱一樣體力尚好的受災群眾中,有20多人一上岸便轉(zhuǎn)身當起救災的義工。
“天災,沒辦法。只要人在,就什么還會再有!”駱良清邊說邊啟動裝滿棉被的電動三輪車,奔往安置點而去。
- 上一篇:
-
媽媽 別哭!——抗洪警察朱啟典和他9萬刷屏的詩
已是第一篇
-
媽媽 別哭!——抗洪警察朱啟典和他9萬刷屏的詩
- 下一篇:
-
黨群同心搶險力保皖東南第一圩
已是最后一篇
-
黨群同心搶險力保皖東南第一圩